我读书不怎么爱读翻译过来的西方文学作品,而是特别喜欢读民国文人的文章。民国作为国体,短命而粗糙,但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致框架,却是在那三十年间奠定而成的。
梁实秋
从皇朝变迁为民国,时代转折了,文化上也必然转折。身逢乱世,兵戈不绝,民国文人珍重固有的文脉,更执着于强国兴邦之思。民国文章,有今人鲜见的性情,有不同寻常的风范与面貌。 民国兴起的文化思潮,是支撑文人创作的重要支柱。

梁实秋
民国文人将汉语言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一方面,他们继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古典文学,另一方面,又积极借鉴西方民主思潮和学术观点,形成了不拘一格、广采博取、闳其中而肆其外的风格。

梁实秋
民国国运坎坷,而民国的文章却生机郁郁。文学大咖可谓星光熠熠,鲁迅、周作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陈独秀、沈从文、废名、梁实秋、钱钟书、林语堂、萧红、张爱玲、郭沫若、老舍、巴金、矛盾、曹禺、张恨水、徐志摩、郁达夫、钱穆、顾颉刚、梁漱溟······,那一个不是大名鼎鼎?他们著书立说,以思想说服人、感染人、影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梁实秋
我最早知道梁实秋,是在读中学时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里。读大学时,英语老师拿着一本《远东英汉大辞典》,说是梁实秋主编的,才知道原来梁实秋学贯中西,倾一人之力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莎士比亚全集
后来陆续读了梁实秋的《现代文学论》、《论诗的大小长短》、《诗与伟大的诗》、《文学的纪律》、《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等文章,对梁氏的文章风格尤其钟爱。梁实秋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文学要表现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他认为,文学的价值,不在于文学是否表现了时代精神、革命理论、传统思想,而在于它是否表现普遍的固定的人性。
梁实秋
梁实秋吃喝玩乐读书会友,悠闲自在,写出的文章,闲情雅趣十足。梁实秋后来花了四十年光阴,独立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用七年时间写出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文字功力一流,译文本身也是很好的汉语。
梁实秋与韩箐清
如果不是与鲁迅的争论,梁实秋不会有那么大的世俗影响。梁实秋生前不大提与鲁迅的是非,有一次女儿问道:“你当年和鲁迅都吵些什么?”他很平静地说并没有什么仇恨,只不过对一些问题看法不同。
梁实秋散文选集
梁实秋下笔行文,超脱冷静,趣味一流。文学史上谈到白话散文,梁实秋是绕不开的一位大家。《雅舍小品》在海内外出了三百多个版本,影响很大。雅舍四集好在自然,写得率真,兴到笔随,取材随意,用笔也不着力,读来轻松可喜,仿佛江南小巷、流水人家。
梁实秋与韩箐清
梁实秋的脸上,总是挂着温煦的笑。他性格平和,在文坛广结善缘,他和胡适、闻一多、徐志摩、冰心等人的友谊,被后人视为文人相亲的佳话。梁实秋一生,强调天赋人权不可侵犯,他说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自由。”
梁实秋雕像
梁实秋一生历经北伐、抗战、内乱,可谓坎坷。他和发妻程季淑的爱是旧式的婚姻,相濡以沫后变成了难以离弃的亲情。然而,1974年4月30日,梁实秋和妻子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落在程季淑身上。她因伤势过重,离开人世。老伴的死,对梁实秋是个沉重打击,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梁实秋与程季淑
71岁的梁实秋在妻子故去半年后应邀来台,于偶然中认识小他28岁的韩菁清。然后,梁实秋与比自己小近三十岁的娱乐明星韩菁清坠入爱河,谈了一场轰动台湾的黄昏恋。1975年5月9日,梁实秋与韩菁清结婚,步入洞房时,梁实秋近视,又不熟悉环境,不小心头撞在墙上,她一把把他抱了起来。梁实秋笑她是"举人"(把他"举"起来),她笑他是"进士"(近视)、"状元"(撞垣)。
梁实秋与韩箐清
晚年梁实秋曾说过,我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一是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是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是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是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前也有同感。
梁实秋与韩箐清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三日,梁实秋突发心脏病。住院时,小量输氧已经不够。梁实秋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这样死了!”医生终于同意给予大量输氧,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于是拔下小量输氧的管子换床。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五分钟里,梁实秋死了,留下最后7个字是:我还需更多的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