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盛夏时节,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升温,利好消息接连传出:福建、河南等出台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绘就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路线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启动20项合作共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正式审议通过并印发;京津冀地区进港复兴号首发,实现环渤海经济区、雄安新区、中原经济区、武汉都市圈、珠三角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相互连通,在高质量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按下快进键……进入“抱团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观·势
本报记者 王彩娜
盛夏如火,地区“抱团”之势更为猛烈,聚力打造区域协作发展共同体。
如福建省近日印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

紧随其后,河南省也出台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商丘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南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安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省市内:渴求“两翼齐飞”
合力协作“抱团打天下”,已是面对高质量发展之问,地区的不二选择。
由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差异,福建沿海与山区间的发展差距一直难以弥合。对此,福建省出台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勾勒出推动福建区域协调发展的路线图。
如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加强铁路、高速公路、港口、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对接;发挥福州、厦门两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区域间加强合作,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配套协作、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等。
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认为,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将有效推动区域发展更深、更广、更紧密融合,形成高质量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竞争新格局,并使之成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化山海协作、推动城乡统筹的“福建方案”。
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看来,加快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经济协同发展区“双翼齐飞”,将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福建沿海与山区联动发展,开辟出促进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对于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内的各城市而言,关键在协同,形成错位发展、合理分工的发展格局,消弭同质化竞争的“内耗”;对于两大协同发展区之间而言,关键在联动,打破“楚河汉界”,强化协作与对接,以形成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提升区域竞争力。
福建省政协委员、民革福建省委专职副主委董良瀚建议,积极探索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与马祖、金门协同发展机制;扩大与金门、马祖的交流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观光旅游、环境保护、司法互助、创业就业等方面出台更多优惠政策;率先对金门、马祖地区的台胞台企实施全面的同等待遇政策措施。
一向强化龙头带动的河南省,则在《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中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产业实力、增强承载能力、彰显文化魅力,增强“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功能。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完善规划体系,推进1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网络和城际公路快速通道建设;支持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引领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增强对陕东、晋南地区的带动力等。
除勾勒出郑州和洛阳协调发展方向外,还就商丘、南阳、安阳3个区域中心城市协同发展功能建设给出明确定位,如加快商丘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聚焦产业、创新等领域协同,带动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对鲁西南、皖北地区的辐射力。
省际间:勾勒黄河金三角
勾勒黄河金三角,求解省际交界洼地崛起。
近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第三届省级协调领导小组会议暨四市联席会议在三门峡市举办,并签署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四市共建“数字金三角”合作协议》《推进次区域合作先行试验区建设备忘录》。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带的黄河沿岸,包括运城市、临汾市、渭南市和三门峡市。在全国流通中,该区域扮演着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角色。除了地域上的接近性,四市在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也很相似,位于郑州、西安、太原三个中心城市辐射的末梢,远离经济核心区和大市场,由于受行政边界分割的掣肘,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受到制约。
事实上,黄河金三角的困境在很多省际交界处普遍存在且存在已久。数据显示,从京津冀到陕甘宁,从闽浙赣到鄂豫皖,从湘鄂川黔到晋冀鲁豫……像黄河金三角这样三省交界的“角”在全国约有57个。
与其单打独斗,不如试着抱团来突破在发展区域经济的竞争中落后和被动的局面。
自2014年3月国务院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以来,三省四市围绕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建立完善了省级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和市级联席会议制度,联动推进了蒙华铁路、运宝黄河大桥、渑垣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探索共建了灵潼一体化新工业区,实现了城市公交、医保结算等公共服务同城化,加强了文化旅游、检验检疫、果业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结合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实际,三省四市提出,今年将统筹推进区域一体化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协同推进改革开放等6大领域20项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四市明确提出要构建“数字金三角”,通过打破信息壁垒,消除数据孤岛,形成四市共建、共享、共治的跨区域、跨行业、跨业务的数据共享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
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强强调,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要加快布局新兴产业,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和国际相关地区先进制造业转移,推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打造产业协同金三角;将保护和修复黄河生态摆在首要位置,共建沿黄生态经济带,打造绿色美丽金三角;加快构建航空、铁路和公路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强化水利、能源、信息等互联互通,打造互联互通金三角;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高地,打造开放合作金三角;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培育一批新型旅游业态,谋划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文旅共进金三角;利用大数据加快建设统一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打造民生共享金三角。
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上官同君认为,县域强则金三角强,金三角强则区域经济强,区域经济强则省际合作强。
“豫陕合作先行试验区已经开启河南省灵宝市和陕西省潼关县的区域合作,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运城市还可以超前谋划‘豫晋合作先行试验区’,陕西省渭南市和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也可以谋划‘陕晋合作先行试验区’,挖潜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潜力。”上官同君说。
今年5月,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切实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工作实施意见》中曾明确提出,“努力把黄河金三角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欠发达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
就深入推进省际交界地区合作,福建省也有举措出台,如支持漳州、宁德、南平、三明、龙岩的边界县(市、区)加强产业转移载体建设,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机制,积极承接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产业转移。鼓励开发区在项目推介、人才互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省际战略合作,促进联动发展。
城市群:打造区域协作发展共同体
随着同城化快速发展,城际间紧密融合,城市群不断成长和扩展,区域协作发展更趋强劲。
上海市市长应勇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正式审议通过并印发。“目前中央已经明确,在江苏苏州吴江地区、浙江嘉兴嘉善地区和上海青浦地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设立,或将从城市定位、产业导入、交通配套、投资计划四个方面突破,在示范区内打破行政隔阂、推动经济要素自由化流转,最终进一步深化,将模式推广到长三角甚至全国。
7月10日,由天津西发往香港西九龙的G305次列车首发,京津冀三地同步实现进港高铁列车的全覆盖,雄安新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实现了高铁直通。
除终点站香港西九龙站外,此次进港列车还途经郑州东、武汉、长沙南、衡阳东、广州南、深圳北、福田等站,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进港列车的开行,将有力助推实现环渤海经济区、雄安新区、中原经济区、武汉都市圈、珠三角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相互连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河南也正在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建立交通一体化、产业协同协作和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加强豫京、豫沪、豫鄂、沿淮等省际战略合作,健全产业、技术、资本合作机制。强化省际交界地区城市间交流合作,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域、淮海经济区合作。
此外,河南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中还提出,要推进空中、陆上、网上、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发展,加快落实“空中丝绸之路南南合作伙伴联盟”;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欧区域政策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作用,探索建立中部中欧区域经济合作中心。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福建省向外拓展的首选之地,因此,福建省《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中提出,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扩大基础设施联通、投资贸易、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旅游会展、生态建设等方面合作,推动闽港澳“并船出海”;加强与长三角省份物流、旅游、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打造区域协作发展共同体。
联合广东、浙江、江西等省份,争取加快建设漳汕、温福高铁,加快推进温武吉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