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是中国的,年画是民俗的,年画是童年的印象,年画是故乡的梦境,年画是上个世纪的故事,年画是祖宗先辈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先人希望好事成双,希望神虎镇宅,希望百福临门,希望天下太平,他们把所期冀的一切表现在年画里,因为只有在年里,他们的生活才最接近理想。

民国时期的年画
今天,当我们翻开一幅幅画面虽略显陈旧,色彩却依然光鲜的年画,眼前会自然浮现出这样的景象:数百年前的父老兄弟们恭恭敬敬地把财神菩萨请上神龛,把不同内容的年画贴到墙上,然后用小笤帚轻轻地刷拂,让它们妥帖地粘好。

紧接着,喜庆的鞭炮冲天而起,在热闹的炸响声中,孩子们欢呼雀跃起来。五光十色的年画装饰了中国历代百姓的梦,点缀着他们一代又一代平凡的生活。时光流转,现代生活改变了我们过年的形式,古老的年画也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那份醇厚的回味却依然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这里,就让我们先稍稍回溯一下中国年画走过的历程。

年画,民间的造型艺术
年画是一种深深扎根于民间的造型艺术,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长期以来,各地年画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深深喜爱,不仅仅在于画面热闹紧凑,色彩鲜艳夺目,以及人物俊俏,画题吉利等等,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题材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它表现的内容迎合了广大民众的心理。
年画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辟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如画鸡于户,画虎于门等等。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荼、郁垒,再到后来的庞涓、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
而福寿天官、当朝一品、加官进禄等吉祥题材,也是当时民众最喜欢的内容。
据文献记载,上海早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清嘉庆年间已开始有年画生产,当时沪南城隍庙一带因庙会聚成街市,汇集起不少制作和销售纸锭、香烛等民俗用品的店铺,同时也有一些画商在此代销外埠年画,但只是零星点缀,并不成气候。
有文献证明,最早一位来沪经营的桃花坞画商是清道光年间在小校场设摊的,名叫项耀,曾开过一家飞云阁的画店经销自己出品的年画。1860年太平军东进攻陷苏州后,不少桃花坞年画业主和民间艺人为避战乱纷纷来沪,落户城南小校场,有的开店重操旧业,有的受雇于上海的年画店庄。
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为清末上海年画的蓬勃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当时上海年画的生产销售之所以多集中在老城区小校场周围(今黄浦区旧校场路一带),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小校场位于上海城隍庙西边,原为操练士兵用的练武场,明正德九年(1514年),由上海知县黄希英主持辟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提标右营全军移至上海县城,于是,原来的演武场顿显窄小,不敷练兵之用,遂在城外东南方即今东江阴街以南、陆家浜路以北的地方另辟一个新的大演武场。这样,原先的演兵场就被称为旧校场或小校场,且日渐荒芜,后被市房蚕食占据,成为街市。
蚕花茂盛
小校场因临近城隍庙,以庙会而兴起市场,逐渐成为繁荣的商业区。这里有商业公所十余个,商贩们沿城隍庙一带设店经营,形成商业街区十余条,主要供应日常百货和笺扇、玉器、书画、香烛等古玩、民俗商品。至光绪初年,印制、贩卖年画的日渐增多,年节时分则销售更旺,方圆百米之内,众多年画店铺林立其间,彩幌遥对,金匾夺目。
各店争相把最新刻绘的年画样张悬挂起来,笑脸相迎,热情接待;买家则漫步其间,悠闲挑选,讨价还价,一派热闹景象。
如果逢年过节,则人来车往,晨聚暮散,行商小贩趸年画者源源不断,酒家、茶楼、旅舍皆座无虚席,人满为患。光绪末年有人撰竹枝词描写年画销售的场景:密排争战画图张,鞍马刀枪各呈强。引得游人多注目,买归数纸慰儿郎。
琵琶亦是尋常物
清末时期,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局面。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不断进犯,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另一方面,各国租界相继建立,近代西方文明得以大量引进,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文化得到畸形发展。
这种社会激变的情景,在美术领域里可能以年画的反映较为及时和出彩。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揉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长江口岸一方殖民地的摩登异彩,两者相遇撞击,有如天雷勾着了地火,使天地间蕴藉了丰富的养分。
因缘巧合、时势际会的上海年画恰在这时脱颖而出,焕发出奇异的神采,清末民初时期也因此在传统木版年画的发展史上成为最后一个繁荣阶段。近代上海在开埠后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迅速超越各地成为全国首富。这种经济繁荣,一方面造就了大量新的官绅富商,同时也产生了人数众多的新兴市民阶层。
他们在物质丰饶之余,随之产生对文化艺术产品的必然需求,从而催生出有着强烈地域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海派文化,诸如文化、戏剧、电影、美术等等领域莫不如此。
上海小校场年画正是在这一特定历史情境中崛起,并自然产生了诸多和其他各地传统年画不同的地方,如在题材内容和绘画风格等等方面,响应社会情境的变迁和书画买家的好尚,倾向于更好偕俗的一面;关注世俗生活的特点,渐呈主导地位。
寓沪西绅商点灯庆太平
上海小校场的年画,除了部分传统题材的作品以外,其他较有特色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时装仕女画,如琵琶亦是寻常物。
另一类是反映洋场生活,如寓沪西绅商点灯庆太平。
这些作品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都市新兴的奇观胜景,体现了当时市民阶层对时事的关注和评价。这些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社会新闻的年画,是其他美术种类中鲜见的,可谓一大创举,堪称年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画艺术的变革-月份牌画
清末民初时期,商品流通空前繁荣,加上西洋石印技法的传入和绘画技法的发展,这一切直接催生了年画艺术的变革,一朵中西文化交融的奇葩―月份牌年画,在当时商业文化最为繁华的上海孕育诞生。
月份牌
所谓月份牌,最初实际上是洋商们在商业竞争中为推销商品所作的广告宣传画。正如郑逸梅先生所说:自欧风东渐,市贾注意于广告,于是有所谓月份牌者。每逢年尾岁首,藉以投赠其主顾。中为彩色画,货品之名附列其下,俾张诸壁间,以宏其广告效力。
1其表现形式,是从中国传统年画中的节气表、日历表牌演变而来。清末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口岸城市相继通商,进出贸易空前繁荣。那些洋商们为了招徕顾客获取更大利润,展开了他们惯用的广告攻势。
最初,他们只是把外国现成的西洋人物和风景画片作为推销商品的广告,随货物赠送客户。岂知中国商户对这些西洋画片反应冷淡,效果显然不佳。洋商们很快悟出道理,要在中国赚取更多的钱,就要入境随俗,吸引中国买主的注意。
他们开始学习中国商号赠送顾客年历的做法,将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美女寿星等内容印在广告上,采用中国的人物画及工笔仕女画笔法绘制,并在画面的上方或下方印上中西月历节气。这种广告画纸很考究,印刷精致,有的还在上下两端加嵌铜条,以方便悬挂。
洋人们在销售商品或逢年过节时便将这种漂亮实用的广告画随同售出的商品赠送给顾客,极受中国城乡客户的欢迎。由于效果显著,这种广告画很快便流行开来,成为中外商家常用的广告宣传形式,而中国民间则将这种能够张贴悬挂,便予查核年月的广告画统称作月份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