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于古城墙垣之上的天心阁自古以来就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可惜毁于抗战时期的“文夕大火”,现在这座天心阁虽非古建,但也算是古城留下的不多的印迹之一。
天心阁始建年代不详,但从现存史料看,在明万历年间就已经有了,后来屡均有修茸。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乾隆年间,随着城南书院迁址天心阁城墙下,天心古阁曾作为与城南书院相对应的文化祭祀场所,阁中供奉有文昌帝君和奎星两尊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

旧时文人墨客常登阁远眺、吟诗作赋。清代学者黄兆梅一首“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已成为千古绝唱,而明代李东阳的“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绝妙佳联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时,天心阁化为一片瓦烁。1983年,重新复建天心阁于明城垣上。此处地势本就高出市区其他地方,又建于城垣之上,更有居高临下俯瞰万家之气势。重建后的天心阁主阁三层,两翼各有两层副阁,一曰“南屏”,一曰“北拱”,间以长廊连接,左右映带、气度恢弘。

天心阁的历史虽源于文化,但由于其位于城垣之上,且为长沙古城地势最高处,登高纵目,一览无遗,且地势险峻,居高扼守,可制控全城,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长沙古城墙始建于西汉初年,为长沙王吴芮所筑,但一直都是土墙,直到明洪武年间才加固为砖墙。事实上,全国大多数地方留存的古城墙都是在明初由土城墙改筑为砖城墙的。
